原标题:教育部释放重磅信号!大学“严进宽出”现象将改变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现场(图源:人民网)据教育部网站消息,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对高校生要合理“增负”,提升高校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基础教育“苦”、“严”,而高校教育“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为实现升学目标,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业上,而到了高校,却变得迷茫,无所事事。在笔者看来,中国高校严进宽出教育模式,也是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的根源之一,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必须提高高校学业要求,实行“严出”培养模式。教育部部长提出高校要合理增负,不是给高校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严进宽出”需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近年来高职院校和部分民办院校、独立院校更是“宽进宽出”),让基础教育变得短视、功利。于中学而言,关注的是有多少学生考进名校,而不是学生的长远成长。于高校而言,会关注招生多过学生的培养。高校“严进宽出”,本来就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综观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没有不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就连社区学院、职业学院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有很高的淘汰率,毕业率不高。除此,高校宽出培养,也让基础教育以功利态度对待升学。中国从2018年起取消所有高考奖励性质加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考加分被功利对待,甚至出现弄虚作假。中国的艺术考试、招生,也存在“曲线高考”问题。一些没有艺术兴趣的考生,却为了考上更好的高校获得文凭而进行艺考培训。高质量教育至关重要严格的高等教育质量要求,会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高等教育。首先,不能把被高校录取,视为学业的成功,录取了不努力学习,同样很难拿到毕业证书。其次,不再把“考进高校”,作为基础教育奋斗的终极目标,而要考虑怎样为高校以及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基。再次,由于每个高校(学院)都强调质量和品质,学校的身份概念淡化,由此破除学历社会意识,先读社区学院,再转入综合性高校,不会因质量差异被歧视。而中国社会在评价高校毕业生时,大多难以采用“质量标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而采用“身份标准”,以学生的高校出身来评判。这就让高考这一环节变得尤为重要。简单来说,只要在这一环节考上层次更高的高校,就会获得相应的身份,让所有的竞争、比拼,都集中在基础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甚至有些考生宁愿多年复读高考,也不愿进入一所普通高校努力奋斗。高等教育的严格要求,对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基础教育回归育人,都至关重要。中国高校要成为一流高校,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中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一流高校的建设,难以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中国基础教育推进减负已经减了几十年,但基础教育学业负担重,高校毕业要求宽松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相对而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小学、初中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则会艰苦得多,很多高校的本科教育可以说“年年像高考”。其实,这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孩子完善个体认知,培养兴趣,探索兴趣阶段,应该给他们更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而到了成人,进入专业学习领域时,则应该加以严格的训练。高校的严格培养,也是中国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基础。近年来,针对高考录取制度改革,舆论质疑会滋生潜规则,而如果高校实行严出培养要求,这一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因此,为中小学生减负,除了抓基础教育学校规范办学之外,还需要高等教育的积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严格培养质量标准,并为此推进招生、培养改革。事实上,只有坚守人才培养的出口标准,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海外网专栏作者)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