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论】戳破消费卡骗局的“合法”外衣
很多人可能接到过这种推销电话:“不看征信,只需缴纳几千元钱,即可办理一张可透支、可贷款、可购物的消费卡。”面对天花乱坠的介绍,特别是里面有诱人的现金贷功能,有人出于融资的目的,结果陷入这种骗局当中,根本就不能贷款。
“北银创投消费卡”就是这种骗局的一个典型案例,已让全国11万人受害,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
这类消费卡的一个最大“卖点”,是声称可以套现、贷款,一定程度上绑上了网络贷的功能。区别在于,消费卡因为被包装成消费金融,一方面淡化了消费者对于网络贷的不良联想和必要戒备,另一方面,也能够弱化监管部门的注意。但其危害性同样不可小觑。像此次被查处的“北银创投消费卡”,仅成立两年,就导致10多万人被骗,涉案金额数亿元,而这很可能还不包括一些线下代理商直接骗取会员费、制卡费的金额。
要知道,这些消息额度动辄10万到50万的消费卡所对应的受众,不可能很多。多数人上当受骗,都是奔着套现、贷款而来。对此,相关平台和公司应该心知肚明。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卡”骗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比如“北银创投”专门设置了先消费后贷款的复杂规则,消费者必须在商城平台上购物后,才可按照购物金额的25%~30%申请贷款,而商城上的商品是严重价格虚高的,这意味消费者根本从中无法贷款(或者说所谓“贷款”就是消费者自己的钱),但是整个诈骗过程被包装在“合法”的外衣里面,一如之前的“套路贷”骗局。这种看似“合法”的骗局,其危害性更大。
在各种网络贷款平台、理财平台骗局逐渐被社会所认知后,要警惕这种打着消费卡噱头的金融骗局再次卷土重来。其不仅给受骗者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对社会的信用体系构成威胁。构建诚信的经营环境,对这类游走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的消费卡骗局,工商、公安等监管、执法机构就该及时出手,主动介入,露头就打。
消费卡骗局主要在网络传播、推销,蔓延速度快,监管也要保证效率,加强协同治理,重视举报投诉线索,很重要。此外,也得加大对电话推销和相关营销广告信息的治理与筛查力度,不能让那些来路不明的诈骗信息满天飞。
种种打着互联网创新名号的金融产品、消费卡,层出不穷,表面上看都穿着网购、借贷的“合法”外衣,但本质还是诈骗。这也启示现有监管体系要在保证市场活力与安全秩序上确立新的平衡。既让真正的创新有破土而出的空间,也得让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真骗局”无容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