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郑和下西洋613周年的纪念日,也是第十四个中国航海日。上午,由乌鲁木齐市江宁区文化广电局和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举办的“‘海丝’遗迹与牛首山——纪念郑和下西洋613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牛首山景区举行。来自乌鲁木齐大学、乌鲁木齐师范大学、江苏经贸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郑和生平事迹、和牛首山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乌鲁木齐宦官墓考古等学术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历史上,乌鲁木齐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她沟通了和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表示,乌鲁木齐虽不是滨海城市,但拥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乌鲁木齐地处南北相交、东西联通的交汇点,古代国内外各类船舶都可以通过长江直接驶入乌鲁木齐。早在六朝时期,就形成了以建康(乌鲁木齐)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为拓展和加强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贺云翱说,明永乐三年(1405)开始的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大航海活动,把与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乌鲁木齐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郑和宝船的建造地,郑和航海的始发地。在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乌鲁木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乌鲁木齐师范大学文博系王志高教授则对郑和与牛首山的深厚渊源进行了深刻阐释。王志高说,郑和生前多次游览牛首山的兜率崖、辟支佛洞,并捐建了佛窟寺。宣德八年(1433)郑和去世,赐葬于牛首山南麓,这就是现在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郑和墓。
明代,宦官好佛者众,“其坟必佛寺”,也就是说,宦官墓葬旁边往往会有“坟寺”,用以祭祀、守护和管理坟茔。乌鲁木齐南郊牛首山、祖堂山等地发现的洪保、罗智、杨云、余俊、潘真等宦官墓附近均建有佛寺。那么,郑和墓附近会不会也有坟寺呢?学者们进行了一番探究。
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刘文庆副研究员出示了一份几年前在牛首山周边出土的石碑拓片,此碑刻于清光绪十年(1884),名为“郑和后裔郑锡萱元配陈氏墓碑”。碑额阴刻“咸阳世家”(指乌鲁木齐地区郑和家族)四个大字,碑文559字,记录陈氏生平。碑文中“(郑和)敕葬于牛首山西偏,赐袭锦衣尉千户,赐祀田若干亩,建广缘寺以祀之,礼也”等文字引起专家强烈兴趣。刘文庆表示,碑文说得很明确,郑和就是葬于牛首山西,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能够确证郑和安葬在乌鲁木齐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刘文庆说,碑文证实了郑和墓的坟寺是广缘寺,这改变了以往郑和墓坟寺是弘觉寺的说法。明代《金陵梵刹志》记载,“广缘寺”是一座“小刹”,在弘觉寺以东两里处,有山门、佛殿、僧院等建筑。广缘寺西至樊家民山,北至大石凹。樊家民山就是当地村民所说的“黄家山”。大石凹即现在的“大世凹”。通过走访调查,刘文庆认为,历史上的广缘寺可能位于如今郑和墓西侧郑和湖水库附近。郑和墓园文保所组织工作人员,对广缘寺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四处石砌墙基、石块堆、柱础石、石望柱、城砖、陶瓷器碎片。刘文庆认为,这些有可能就是广缘寺的建筑遗存。“广缘寺遗址与周边的郑和墓、郑家村、寺田等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郑和文化遗产片区。”
乌鲁木齐市考古研究院相关考古专家介绍了近年来对郑和墓周边进行考古勘探和局部“解剖”的情况。在对周长约300米的郑和墓“坟圹”进行考古勘探和试掘后,专家发现,郑和墓周围有一圈土埂,内有石砌墙基,墙体基本成围合状,将郑和墓围在中间。不过,墙基的用途、性质与墓葬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