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江西 » 南昌 » 正文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生态学科发展论坛举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6  浏览次数:115
核心提示:原标题: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生态学科发展论坛举行 2018年6月5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生态学科发展论坛
原标题: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生态学科发展论坛举行 2018年6月5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生态学科发展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前主任陈宜瑜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前林业部副部长李育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生态环境部自然保护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柏成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周文能、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郑度和李文华院士、林业科学研究院蒋有绪和唐守正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院士、复旦大学李博教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11位专家成员出席大会,还有来自北京大学相关部门和院系的领导以及清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十几所兄弟院校的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大会由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吴凯教授主持。活动现场一段短片“生长在燕园”带领与会来宾回顾了北大生态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几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传递了新成立的北大生态研究中心“学术为先、育人为本、服务社会、守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林建华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回顾了北大几代生态学家在植被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等方面的成就,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带来了众多严峻、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总体得到改善需要强有力的学术支撑。林建华表示,为推动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北京大学勇担使命,通过整合分散在不同院系的生态学力量,成立了生态研究中心。他希望生态研究中心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己任,通过一流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国家的生态发展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建华致辞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教授宣读《关于成立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通知》,宣布中心正式成立。林建华、徐冠华、孙鸿烈、陈宜瑜、许智宏、北大理学部副主任方精云和中科院院士赵进东共同为中心揭牌。揭牌仪式彭有冬在致辞中对北大生态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北京大学几代生态学者的学术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负责监督管理各类陆地生态系统的业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生态学在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与北京大学在生态学科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合作,联合共建了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工作以及我国生态学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顺势而为成立生态研究中心,优化整合生态学科力量,将显著推动北大乃至全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彭有冬表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继续深化与北京大学的全方位合作,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彭有冬致辞柏成寿也对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北大老一辈生态学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贡献。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将发挥院士教授的智力优势,开展生态环境基础性、前瞻性、属地性研究,为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出专业性、针对性、实务性更强的意见建议,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柏成寿表示,生态环境部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工作,并与中心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柏成寿致辞李博代表兄弟单位对北大生态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活动,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严重威胁。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确立了生态立国、绿色发展的健康发展之路,这需要强大的生态学科作为支撑。北大生态研究中心的建立体现了北京大学的敏锐眼光和担当精神,这是北大生态学科、也是全国生态学科的一件盛事。李博希望北大生态研究中心与兄弟单位一道,共同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科建设,共同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李博致辞许智宏长期关注生态学科的发展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他在致辞中指出,生态学研究不仅涉及生物学、环境学等学科,还涉及人文、经济、社会等领域,迫切需要打造开放、多元的学科架构和研究体系。北大在这方面拥有众多优势,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很多优秀的生态理念值得借鉴,许智宏希望北大生态学科以生态研究中心成立为起点,抓住机遇,深入研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建设好生态学科,为校园建设、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保护事业和生态学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许智宏致辞方精云代表生态研究中心对大家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从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发展目标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北大生态学科的发展情况。 方精云致辞与会嘉宾合影留念,为揭牌仪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合影留念揭牌仪式结束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专门召开生态学二级学科方向发布会。方精云代表评议组介绍了生态学二级学科方向的设置原则与思路,正式发布生态学的7个二级学科方向,包括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和可持续生态学。他对每个二级学科的内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各个二级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了说明。成立大会后,生态研究中心还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举行了“生态学科发展论坛”,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生态学家分别介绍了各自生态学科建设的成果和未来规划,多位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7位知名专家对生态学科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生态学科的重要性、生态学的内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中国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及国际地位、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办好中国的生态学科等议题展开“学科对话”。此外,生态研究中心还将在6月6日举办“生态学前沿论坛”,十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将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文/新闻网记者 宁韶华)延伸阅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也是解决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用科学。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环境破坏、资源与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出现,生态学迅速向其它自然科学和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渗透,目前已经成为一门与多个学科交叉、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学研究和教育。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生态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代码:0713),提升了生态学在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为了尽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201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遴选,生态学学科评议组由北京大学方精云教授(召集人)、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召集人)、华东师范大学达良俊教授、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冯江教授、兰州大学李凤民教授、复旦大学卢宝荣教授、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阮宏华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王传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大勇教授、南开大学周启星教授等13位成员组成,作为召集人单位,评议组秘书处设在北京大学。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把生态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数量达11所。2018年,我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在部委层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集中力量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如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等。生态学是北大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2017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下发《关于成立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通知》(校发【2017】271号文件),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建设。该中心是拥有编制和独立预算的新体制中心,通过整合全校生态学科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全校生态学科的发展提供二级学科方向较为完备、管理理念先进的跨院系平台。中心将通过探索新的人事体制改革,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一流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引领中国生态学的发展。中心将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核心,以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为己任。中心的研究工作将聚焦生态学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争取在全球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保护基因组学等方向取得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时,中心也将面向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和战略需求,重点研究水陆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保护中的实践问题,服务国家生态战略。另外,中心还将完善野外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人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将重点发展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和可持续生态学等方向,并形成北大自由开放、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的生态学科,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学研究机构和政策智库。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足北京大学优质的基础学科体系,联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为学科发展和交互融合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摄影:宋梦丽编辑:山石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