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高手在民间”,遏制环境违法需要全民参与环境部部长李干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供图“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提供线索,成为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耳目”“生态环保的队伍是有限的,但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希望人人都成环境问题监督者。这也与今年环境日的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不谋而合。同样在昨天,新修订的《上海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举报一般环境违法行为,可给予500—5000元的奖励;举报危害较大的环境违法行为,可给予5000—20000元的奖励;举报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提供重要证据或者对案件办理有重要贡献,最高可给予50000元的奖励。环境治理是政府职责所在,但环保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也关乎每个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作为最直观的感受者,对于环保问题一向十分敏感。在一些政府监管的薄弱环节,公众往往能够迅速发现问题;维护身边的美好环境,公众也有意愿尽一份心力。如何激发、聚集公众参与热情,发动他们积极投入到环境公共事务中来,理应拿出更多实招。事实也证明,群众在遏制环境违法方面可以“很给力”。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年前五个月,上海市环保系统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006件,其中约一成线索来自群众举报,且多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这些线索,单纯依靠环保局很难及时发现,而“高手在民间”,群众的参与正好填补空白。从环保部门的单枪匹马作战到发动群众积极举报,是环境治理思路的升级,也是化解监管难题的新途径。其实,民众参与环保,早就有法律的强力支持。2015年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中,就赋予了公民对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群众举报,环保部门介入调查、处置,官方与民间良好互动,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环境违法案件,有利于实现环境监督无死角、全覆盖,让污染无处遁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手拍”等亲民的参与方式,也让监督更便捷。比如上海此次,就增设了“12369环保举报”微信平台,市民可以随手拍污染照片,准确定位污染企业,随时查看办案进度。客观地说,最高5万元的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绝对金额并不算高。不妨对比一下,同样在上海,《上海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就规定,举报奖金最高可达30万元。“靖江毒地”事件后,江苏靖江市政府对“毒地”污染举报人周建刚重奖30万元,创下国内环境污染举报奖励最高纪录,一时轰动全国。当然,赢得奖励并不是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目的和初衷,奖金也并非越高越好。要真正激活社会监督、全民参与,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法》中“依法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的规定,真正做到“有举必应”,推动每一起环境违法行为问题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