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复“逛医”无果到底啥原因 关注下这个识别率仅10%的疾病中国江苏网6月23日讯(通讯员 刘敏 程守勤 记者 郭蓓)记者今天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东方心身医学论坛暨第五届国际心身医学前沿论坛上获悉,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心身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在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患者占比甚至超五成。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教授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等与会专家指出,综合性医院各临床专科对心身疾病的识别率尚不到10%,其中接受正规治疗的心身疾病患者仅占20%。让更多各专科医生对于心身疾病“相逢又相识”,并引导患者接受科学正规的治疗迫在眉睫,一部指导医生规范开展心身疾病诊治的全球首部《中国心身疾病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也即将推广应用。 这个疾病发病率高 但很难识别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教授介绍,心身疾病发病越来越高,95%的患者会选择去综合医院就诊,其中心身疾病患者占综合医院的门诊就诊患者的半数以上,而这部分人群到心理门诊就诊率只有20%-30%,去往其他临床专科门诊就诊者约占70%-80%。患者常因各种躯体症状伴有心理疾病,经常在各家医院、各个科室就诊“逛医”。临床各科医生对于心身疾病总是有种“相逢不相识”的困惑,因此识别率不足10%,其中接受正规治疗的也仅占20%。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指出,目前由于普通专科医生对心身疾病患者发病原因不了解,他们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疾病临床症状上,而忽略了其心理症状,这就造成了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出现了“逛医”的现象。目前从事心身疾病的医务工作者大约有2万人,其中只有20%是专职人员,大部分都是临床各科室医生兼职。很多基层医院甚至都没有设置心身疾病专病门诊,中大医院设置完善的门诊加病房诊疗模式的医院少之甚少。 心身疾病诊治形势严峻,在儿童及老人群体中,因识别困难导致误诊率高,更易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袁勇贵主任介绍,之前就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爷爷,受心身疾病困扰十多年。直到看到第21家医院后,在心理精神科住院规范化治疗后,才得到好转。 吴爱勤教授指出,疑难杂症中存在大量的心身疾病,这一群人频繁换医院、换科室,出现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等情况,从而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增加了患方面及社会负担。了解心身医学,了解心身疾病,探索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中国的心身医学模式势在必行。 推广规范化治疗指南 让心身疾病“相逢又相识”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为完善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体系,推动心身医学学科的发展,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组织编撰,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侯任主任委员袁勇贵等主编的《中国心身疾病规范化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在此次大会上举办定稿会。 据悉,《中国心身疾病规范化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是全球首部关于心身医学规范的指南,从概念界定、发病机制、分类、评估与诊断、检查方法、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普及提升心身疾病的早期识别。在遵循临床证据的基础上,整合了在精神病学与精神-会诊联络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突出了心身医学的特色感和本土化。 袁勇贵教授介绍,指南中的心身疾病治疗,要采取整合治疗方法,整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方法,针对每个患者给出精准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同时还注重选用中医治疗,通过服用中医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病情。 怎么破?心身疾病需早筛查早治疗 研究证明,心身疾病大多数都和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很多疾病看似躯体不适,其实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对此袁勇贵教授指出,要避免反复“逛医”,普及心身健康知识、推广心身医学、提高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心身疾病及有效沟通能力刻不容缓。要学会医患沟通技巧,必要时帮助患者及时转诊,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对患者来说,排除器质性疾病,身体不适症状仍不能缓解,建议到心理精神科咨询,排查是否是心理因素造成不适。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