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安徽 » 六安 » 正文

大数据丨人才新政频出,哪些城市如虎添翼,哪些效果平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9  浏览次数:102
核心提示:本文原标题:《大数据有话说丨人才新政频出,哪些城市如虎添翼,哪些城市效果平平?》人才集聚的基本动因人才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
本文原标题:《大数据有话说丨人才新政频出,哪些城市如虎添翼,哪些城市效果平平?》人才集聚的基本动因人才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丰富地区形成“人才池”由于从业人口是当下直接参与社会劳动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从业人口中的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从计算结果来看,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东西部差异较大。2016年地级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共计3359万人,北京数量最多,接近总量1/8;其次为江苏、广东、乌鲁木齐和浙江,这四个省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均超过280万;大部分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省份该类人才数量均不足80万。图:2016年各省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分布图计算说明: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2016地级以上城市所在省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6年就业人员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占比高校毕业生偏好就地就业或流入经济发达区,向“人才池”持续“注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一线城市,中东部地区吸引力远高于西部。根据相关机构2017年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流入的重点,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次之;2017年,北大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20个省份33所高校的毕业生对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另外,从中国高校教育顶尖力量的代表(九校联盟)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同样可以看出,2017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学校所在城市(这表明感情因素的存在),除本省市之外,北京仍旧是毕业生的首选,选择乌鲁木齐、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就业的毕业生也较多。图: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入集中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才资源分布格局?人才集聚需要政策的推动,但这只是催化剂。关键还是需要经济要素的支撑,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感情因素)的牵引。图:人才流动的基本动因政策牵引如何评价人才引进政策要考虑一项人才引进政策是否有力度,是否产生广泛的影响需权衡几个维度。一是政策的影响面是否足够广泛,有些人才政策主要是针对高端人才,这些政策的影响面小,有些政策是定向引进,对大部分人不适用;二是能否对人才解决定居问题有激励,这就要看落户难不难,住房和生活补贴力度怎么样;三是要看这些人才政策到底能不能执行落实下去,如果持续出台那表明政府确实非常着急引进人才,然后再看下财政上能不能支持。表:人才新政政策力度评价指标说明评价结果特征一:中西部核心城市引才力度最大。郑州、西安、合肥、珠海、长沙、南昌、福州、海南、成都、武汉、天津、南京、沈阳、厦门、石家庄等15座城市引才力度最大,其中绝大部分是中西部城市。特征二:传统发达地区的新兴型城市引才力度明显增强。如排名较靠前的珠海、天津、福州、厦门,这些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明显上升。图:2017年至今新出台人才政策城市(省)政策强度降序分布15个引才力度最强城市的比较我们一个一个维度看,这15个城市为什么整体强度较高。(1)引才规模大:“五年一百万”是标配。长沙、武汉、西安、郑州、合肥等城市均明确提出未来5年引才百万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未来城市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极大改善。表:引进人才资源典型代表地区(2)引才范围广:多层次,以大学生为主。引才范围得分较高的城市均制定了较全面的人才引进体系,并非专门针对高层次人才或紧缺型的少量引进。(3)落户放开多:本科以上学历均实现零门槛落户。户籍制度不再是城市人才资源流动的障碍。(4)安居补贴足:给资格,给补贴。目前许多二线城市安居成本明显提高,注重满足人才的居住需求,另外再加上三五万的购房补贴,力度还是非常大的。(5)保障落地:补贴能够到位、有组织的推动、有持续性的细化政策才能保障落地。例如西安、天津、珠海、福州、长沙等城市政策出台频次均在3次以上且逐步细化,西安、天津人才新政频出。以西安、郑州为代表的新兴型城市则举全市之力对外吸引人才,再加上这些城市明确表态五年要花百亿在引才育才上,足见力度之大。表:15个典型城市人才新政八大维度评价感情牵引分析思路高学历人才与城市的历史关系主要体现为毕业于所在城市或省份,或出生于所在城市或省份。这两者需要结合起来看。表:感情因素与城市人才吸引力已出台人才新政地区感情牵引力差异先来看第一项因素,每年毕业于该省/直辖市的高校毕业生数。由于数据的年度变化不是太明显,我们直接用2016年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本硕博毕业生总数量超过23万的省,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广东省等,当然了,这些地区所在的城市在留住人才方面明显具有优势。图:2016年各省份普通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毕业生数量分布再来看第二项因素,出生于该省/直辖市。一般认为,如果不是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回家乡所在的大城市就业(毕业后回老家大城市工作)。我们需要对比下不同省市每年参考高考的人数,以此来衡量未来毕业生整体回流的潜力。结果显示,这项数据与第一项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河北、河南、安徽、四川、贵州、湖南等省份反而表现突出,这些地区所在的大城市在吸引“老乡”回来就业方面特别有优势。图:2017年各省份高考生数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广东、江苏、山东这三个省两项数据均表现突出,其内部城市在感情牵引上的优势也较为突出,但非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对感情牵引的利用并不占优势。综合来看,郑州、西安、合肥、长沙、成都、武汉、天津、南京、济南、青岛、东莞、宁波、杭州、重庆、佛山、深圳、广州、北京等城市比较能够对区域形成较强的感情牵引力。图:已出台人才新政地区感情牵引力差异 经济牵引经济牵引使人才资源在全国的分布更加集聚高学历毕业生地区分布、2016城镇就业人口大专以上学历地区分布这两项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差非常大。说明我国高校生的分布虽然存在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但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将这种不均衡进一步提高了,人才资源在全国的分布更加集聚。所以,如果感情因素起唯一作用的话那么毕业分流就不会如此“惊心动魄”。我们还需要关注非感情因素,也就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牵引力。表:人才初始分配与就业分流形成的数据集聚特征已出台人才新政地区经济牵引力差异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牵引力?形成城市经济牵引力的核心是经济体量在全省的地位。绝对值越高或份量越重,经济上的引力越强,就越容易形成人才集聚。从分布上来看,直辖市、中西部核心城市以及传统沿海发达城市经济体量在全省的份量大都超过20%,这些地区的经济牵引力已经形成,部分地区仍然在持续强化中。图:201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效果综合评价以上我们将已出台人才新政城市从政策牵引、感情牵引、经济牵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几类城市。第一、第二、第三类城市是值得关注的,特别是第一类城市人才新政对人才集聚可谓如虎添翼。第四类城市人才新政则可能表现平平。图:城市人才新政预期效果综合评价第一类:三大牵引力均较强,两大牵引力可进一步强化政策作用。城市在三个维度上均表现突出,这些城市大部分是中西部核心城市。例如,郑州、西安、合肥、长沙、成都、武汉。以及少部分处于快速转型期的传统发达城市,例如天津、南京。第二类:强政策牵引+强经济或感情牵引。城市引才政策力度很大,虽然在经济牵引力或感情牵引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但政策仍然可能通过其中一项较强的牵引力发生作用。例如,南昌、沈阳、珠海、石家庄,以及厦门、福州。海南主要基于近期自贸港政策的重大利好,使其未来具备较强的经济吸引力。第三类:中/低政策牵引+强经济牵引+强感情牵引。此类城市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引才力度非常弱,但大部分城市前期已具有强大的优势积累,仍然是最强的人才吸纳中心,例如深圳、北京、广州;另外一种是引才力度中等,但城市对人才的感情牵引、经济牵引仍然较强,区域内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例如,济南、青岛、杭州、宁波、东莞、佛山、重庆、保定、廊坊等。第四类:中/低政牵引+低经济牵引+低感情牵引。这类城市人才新政力度一般,再加上感情牵引、经济牵引力不足,未来虽有政策但效果平平。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