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会现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轮值主席谈松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主编王蓉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蓝皮书成果。发布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魏建国主持。
《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以下简称“蓝皮书”),对中国教育新业态的发展现状、作用、影响、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作了开拓性的实证研究。本书所指的“教育新业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作为产业或事业类型出现的新型教育供给者如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企业;二是指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育供给的新方式、新形态,如在线教育、虚拟学校;三是指由于新供给主体和新供给形态的出现带来的整个行业组织形态的改变。蓝皮书
全书在“总报告”之后,分五个专题——民办学校、校外培训、基础教育国际化、公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和教育科技企业,讨论与分析我国教育新业态的主要组成部分。蓝皮书以最新的全国性大样本数据即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民办学校、校外培训、在线教育服务与购买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办国际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公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以及教育科技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广泛并深入地描述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业态的特点与问题。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判断。在教育领域,这种矛盾体现为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分布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如何进一步理解这一教育供需矛盾?以对教育新业态的现实了解为基础,蓝皮书总报告认为有必要厘清三对概念,即:教育体系的发展功能与筛选功能、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与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教育的位置性差异需求和体系性差异需求。教育体系的筛选功能是指教育机构以政治性和学术性的贤能标准为基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学生筛选进不同质量、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最终将学生筛选进社会中具有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职业与就业岗位。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是教育体系的筛选功能的必然产物。获取高收入的工作或者高层次、高质量的就学机会本身是通过筛选过程、由教育机构通过位置分配进行的,人们不得不进行“位置”竞争。这种竞争存在“零和游戏”的性质,由此引发教育的“军备竞赛”。
教育新业态主体在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同时,首要作用是满足甚至调动人们对于教育“位置物品”的需求和焦虑。对于当前教育的供需矛盾,蓝皮书总报告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教育领域中更多体现为人民对于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的觉醒和追求,这种觉醒和追求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集体的心理焦虑,其表象并不美好。本书的一个主要发现是,当前的教育新业态的各个主体(包括校外培训机构、部分民办学校和教育科技企业)在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方面确实具有潜力,但当前它们首要的作用是满足甚至调动人们对于教育“位置物品”的需求和焦虑。
解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是根本。总报告认为,要解决当前核心的教育矛盾,在政策层面,原则上应该切实减少市场性力量带来的对于教育体系的筛选功能和发展功能均衡的破坏性影响,减少其鼓动和增加老百姓“教育位置需求”焦虑的主动作为的空间。最根本的是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显著扩大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迫切需要减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机构之间的过度分化,适度遏制“拔尖”建设的政策冲动。只有建设一大批“高原式”而不是少数几个“高峰式”教育机构,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从教育财政政策角度讲,只有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才能为上述的事业发展目标提供保障基础。在现有教育财政投入的格局下,未来要更加重视对高中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财政投入问题。
编辑:凌薇
责编: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