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四川 » 成都 » 新津 » 正文

【院士学院士大会】用科技创新守卫能源安全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侧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15  浏览次数:83
核心提示:原标题:【院士学院士大会】用科技创新守卫能源安全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侧记
原标题:【院士学院士大会】用科技创新守卫能源安全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侧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再次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金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烈锦仍十分激动与振奋。 6月13日晚,在西安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室,郭烈锦院士带领实验室师生们一起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研讨实验室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能动学院党委书记何茂刚、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 弘扬传统,几代人倾力“能源梦” 工业强国梦,一世西部情。这是我国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奠基者、西安交大陈学俊先生的一生写照。 1952年,陈学俊先生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克服困难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70年代末,他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90年代初主持创立了国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 不忘初心,弘扬传统。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把研究成果写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在郭烈锦院士带领下,为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以重大创新成果“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为例,郭烈锦院士带领团队经过20年攻关,实现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洁净、无污染转化和利用,对加快治污降霾、改善环境等具有重大、深远意义。2016年12月,该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作价1.5亿元人民币转让给产业化投资公司,全面迈向产业化。2018年2月,项目首个示范项目在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启动。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郭烈锦院士强调,科学研究必须“接地气”,要瞄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更要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才能出成果、出实绩、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的重点就是要落在实处。”何茂刚书记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要将基础研究一点一滴做扎实。作为教师,我们要立德树人,潜心问道,创造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 不懈拼搏,用创新答好时代问卷 “如何建设科技强国?如何聚焦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核心技术不能被制约,要如何克服困难?解决瓶颈?”“我们的工作如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紧密结合?”郭烈锦院士不遮掩、不回避,抛出一个个直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从战略高度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总书记对科技界的殷殷期盼,为科技工作者指明前进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面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现实问题,郭烈锦院士掷地有声:“只有靠我们自己!”“自主创新、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我们科技工作者不能再等再要,不能再买再讨,要正视不足、弥补短板、迎难而上。”郭烈锦院士要求实验室师生在科技创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三个面向”,“我们要开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要用创新和智慧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能源安全极其重要,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科技也是未来国家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掌握先机、引领发展的最主要和最具潜力的突破口。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卡脖子的核心科技突破不了,我们国家发展之路就仍面临很多隐患。”“创新靠什么?创新要靠我们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 郭烈锦院士提出要求,“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奋勇争先、趁势而上,师生要瞄准目标,凝聚力量,把责任和担当落在行动上,落在实际上。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基地平台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内外更多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事业中发挥更多科技力、创新力、引领力。” 勇攀高峰,扬帆起航奋进正当时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师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朝着我国能源科技事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大步前行。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佐华认为,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推动了世界局势的沧海巨变。“我们国家要成为科技强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还有很多路要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有责任、有使命,更要有担当。” “创新和发展是我们团队始终坚持的使命导向”,“腾飞计划”特聘教授、“领军人才”白博峰教授谈到,团队一代代传承,如今走到世界前列,是来之不易的。“如果遇见发展问题,我们就要不断创新。” 得人者兴,举才者盛。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出服务国家的一流人才”。青年教师王金华谈到,“今后我们青年教师要进一步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功夫’,要培养学生成为学术引领者,而非模仿者。” “实验室的坚厚基础和优良传统是前辈们辛勤拼搏出来的,这是‘西迁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榜样。”博士生陈向艳说,“我们要弘扬优良传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勇于创新,主动实践,贡献青春能量。”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