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回家的路上有人出手帮助 南京救助站开放日看透明流程 交汇点讯 “推进阳光救助,履行政府兜底责任。”今天是全国第六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法规,政府公开救助管理流程,体现透明度、公信力和受助人员的满意度,南京市救助管理站邀请全市企事业单位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100多位市民零距离了解社会救助。上午,市民们在位于栖霞区尧化街道的社会居住站参观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成年人救助区,及图书室、餐饮区、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域,了解受助人员的饮食起居。 “智力正常的受助人员主动进展寻求救助,首先进行登记,安检后进入受助区,工作人员同时将其图像扫描,连同登记材料一起发到国家民政部组建的全国救助寻亲网。”救助站党总支书记杜彬介绍,站里目前还在扬子晚报、今日头条等媒体同时发布。今年截止目前共发布66多条寻亲信息,其中14人找到了家人。而对于由警方送来的智力有问题的受助人员,救助工作人员也会将图片、口音、衣着等情况上传寻亲网站,等候家人回音。 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也落户在市救助管理站内。为保护流浪乞讨、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站内全面撬动社会工作资源,成立心理慰藉、兴趣活动和多媒体教学等。在成年男性受助区,大家看到了受助者进站后的所有环节和空间,如安检区、洗漱去、住所、餐厅等。参观市民、尧辰社区居民吕先生说:一直以为救助与关押犯人差不多,对于城市中这部分公共服务了解甚少,今天了解流程并观看了每一个空间,刷新了先前的认识。 “管理更多体现在站内,服务则延伸到全国各地。”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戴阿根介绍,每一位受助人员进站后的第一时间,工作人员就启动帮他们回家的按键。据统计,救助站2017年共接受流浪乞讨人员达7000多人次,其中95%经过努力顺利回到了家。因此,救助工作者往往一年中超过7个月是在外地,或者在去外地的火车上、长途大巴上,护送那些不能自理精神有残疾的人回家。 交汇点记者 董婉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