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内蒙古 » 包头 » 正文

媒体:外婆成方言 周杰伦的《外婆》改为《姥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1  浏览次数:77
核心提示:  原标题:红星锐评丨“外婆”成方言 周杰伦的《外婆》也要改为《姥姥》?  来源:红星新闻  “在北方叫姥姥,在南方叫外
  原标题:红星锐评丨“外婆”成方言 周杰伦的《外婆》也要改为《姥姥》?   来源:红星新闻   “在北方叫姥姥,在南方叫外婆,在吴语里叫好婆,在闽南语叫阿嬷,在粤语里叫婆婆……无论称谓几何,不都是每个人身边那位慈祥的老人么?”   妈妈的妈妈,该叫什么?近日,这个话题再度引发争议。   事情起因于微博上有网友爆料称,乌鲁木齐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所使用的乌鲁木齐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竟然将原著中的“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根据网友所晒,乌鲁木齐市教委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针对此问题答复的截图显示,将小学课本中的“外婆”改为“姥姥”,是因为“姥姥”是普通话词汇语,而“外婆”是方言。 ▲教材中的“外婆”改为了“姥姥” 图据网络   众所周知,妈妈的妈妈这一角色,在南方叫“外婆”,北方则习惯称之为“姥姥”。无论南北叫法有何不同,就如同甜豆浆和咸豆浆,冬至的饺子和粽子,端午的肉粽和甜粽般,都承载着每个人对亲人、对地缘文化的情思,并无对错,也不应区别对待。   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意义不言而喻。自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近40年来,普通话确确实实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2017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已有大约73%的国民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普通话普及率已达约73%,这证明了普通话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已经发挥。但问题是,语言除了是交际工具,更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很多方言看似晦涩难懂,但自有其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普通话应该普及,但方言也不应放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不会说方言,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而突然将“外婆”定性为方言,并明显地在会影响未成年人文化观的语文教材中“普及”使用“姥姥”一词,这确实有伤已习惯使用外婆一词的乡土情感,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性。   其实,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规范而言,妈妈的妈妈这一角色,其标准书面语是“外祖母”。显然,“外祖母”太过生分,多见于翻译作品中。而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中,“姥姥”是常被人使用的口语。既然大家习惯叫的“姥姥”能被广泛使用,为何同样被习惯使用的“外婆”一词要被带上方言的帽子。   如果要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如《外婆的澎湖湾》、周杰伦的《外婆》是不是也要改成《姥姥的澎湖湾》和《姥姥》?   再者说,作为经典流传的文学作品,每个字都包含作者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也承载了其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贸然以出现方言为由,强行修改文学作品,则是破坏语境、词不达意,也是不尊重文本的体现。这就好比用普通话演绎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等地方戏,必然无法将这些剧中的精华表现出来。   中国语言文化一直是博大精深,自上古以来,语言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体现。在普通话推行之后,方言在面临缺失和难乎为继的情势下,保护语言的独特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具体到此案,“姥姥”“外婆”的问题,对此应该讨论,又何必直接限制规定呢? 责任编辑:余鹏飞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