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河南 » 周口 » 正文

坚守社火艺术 传承非遗瑰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2  浏览次数:71
核心提示:  原标题:山城农民呕心沥血60余年 坚守社火艺术 传承非遗瑰宝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原标题:山城农民呕心沥血60余年 坚守社火艺术 传承非遗瑰宝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本溪社火”传承人,本溪满族自治县普通农民吕春景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春景老人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社火,坚守这一民间文化艺术60余年。作为一名农民不务农,每天在院子里舞枪弄棒,打来打去,很多村民都说吕春景“不务正业”。而正是这份执着坚守,才把本溪社火这一民间文化瑰宝传承下来。  农家院里组成同江峪第一支社火队  说起本溪社火,同江峪社火是一支重要力量。而同江峪社火以其独有的魅力,绽放山城文化独有的风采,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画卷。  6月19日,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同江峪村五组一户普通的农家院里,同江峪社火的两位灵魂级人物——今年73岁的吕春景和67岁的杨和清,两位老哥俩在院子里以木棍当刀、枪,一个狠劈下来,一个不慌不忙地接“刀”,然后再出招。招招式式带着“狠”劲……没有上妆,也没有着厚重的戏服。而两人简单的几招对打,让人看出他们的真本事。“这只是社火当中一个表演片段。”吕春景告诉记者。  提及自己与社火的故事,吕春景眼神明亮,侃侃而谈。同江峪一带原本没有社火,是父亲吕松林一直热爱这门民间文化,偷偷跑到别村偷艺学来的。别看是偷艺学来的,因为父亲极有天赋,水平还是极高的。父亲一会儿扮演吕布,一会儿又演上赵子龙。看了他演出的人都说:“演得真像!”父亲自己的水平越来越精,就想到教徒弟,很快教会了几个徒弟,几个人组成同江峪一带第一支社火队,父亲也自然成为第一代传承人。  放弃家里的农活,父亲常常组织几个人在自家院子里走位、表演。那时才几岁的吕春景偷偷站在一旁,也跟着学。也正是这最初的熏染和启蒙,让他对社火这门民间艺术执着坚守一生,并想永远传承下去。  同江峪的社火  火遍十里八村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江峪的社火火得不得了。父亲是个对艺术要求十分严格的人,不允许演员有丝毫马虎。当时村里演员最多时二十几人,每次演出都轰轰烈烈的,极为震撼。因为社火被称为武秧歌,需要靠武打动作展现人物形象,为了演出效果震撼、逼真。他们表演时不但要真打,而且使用的道具都是真家伙。比如枪,枪头都是铁的。刀也是真的大刀片。在场上打起来,那真是刀枪带着呼呼风声,相碰时火星四溅。看过同江峪社火的人都竖大拇指,“演的真好!”  每年正月里,周围的兴隆山、磨石峪、山城子、谢家崴子等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邀请他们去演出。那时交通不便,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出发了,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地往演出的村子赶。“到了目的的,来不急休息调整一下,因为舞台下,黑压压地坐了一村子男女老少,都眼巴巴地等你出场呢!”已经是同江峪社火主力的吕春景回忆起当年的盛景,仍感到记忆犹新。  《对松关》、《三英战吕布》、《长坂坡》这三出戏,已被他们操练得十分精彩、到位。尽管当年的演出都不给报酬,赶上中午当地会请大伙吃顿饭,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匆匆吃完饭赶忙又赶到下一个演出地。当年在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乡村里,在过年期间能看上一场社火表演,真的感觉春节过得十分隆重、热闹而有意义。、  父亲过世前郑重地把社火的大旗交给吕春景,并立下了两个规矩:“第一,你一定要把同江峪社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还要传承下去;第二,同江峪的社火只传同江峪人,不得外传。”  老民间艺人的忧虑  时光荏苒,转眼间进入2000年,2006年本溪社火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本溪社火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登上国家级别的民间艺术的宝座。而这一荣誉的取得,与吕春景等民间艺人多年呕心沥血的坚守与传承是分不开的。  今年吕春景也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内心的忧虑也在不断加深。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了,身边演员越来越少。搭档杨和清年龄也67岁了,想培养几个年轻人,人家都想着外出打工,对社火根本不感兴趣。别说外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对社火丝毫没有任何兴趣。吕春景告诉记者:“我们几个人拿着刀、枪在院里演练,叮叮咣咣地。而儿子在屋里呆着,看都不看我们一下。”这也让吕春景十分沮丧和伤心。  2012年,他和杨和清教了8个徒弟,到现在剩下两个都不到。大家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学两天都跑了,不学了。  有一次他们受邀到省里参加演出,好容易组成个5人的团队,没想到临上场时,有一个演员有事跑路了,没办法,他们4个人串5个人的场,总算把“戏”演下来了。  也有对社火感兴趣的,曾经一些单位找吕春景教他们单位的文艺队几十人。还有的办学机构想请吕春景开班传授。吕春景和杨和清想了很久,祖上有规定,不得外传。另外,这门技艺尽管是民间的,但是一定要保存其特色,不能变味。  尽管困难重重,也要传承下去,作为同江峪社火第二代传承人,吕春景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孙 颖 摄影 李龙江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