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见】女高中生之死:一个围观带来的隐喻?摘要:在最后一刻,她微笑着对消防员说:“哥,谢谢你,我走了。”这是向消防员哥哥的告别,也是向网络和现场丑陋的人性说再见。打开快手这样的视频软件,你会看到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从摧残自我身体的直播吃玻璃到各类吸引眼球的“极限运动”,围观的中国人每天在手机中那个小小屏幕中点评着同胞的苦乐。 甚至,连“死亡”也成为了看客们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点赞或者挖苦讽刺的主题。 在网民的围观中,曾经的横店演员,以“极限运动”作为网络空间焦点的吴永宁终于在最后的直播中失手摔死。在网民们拿起手机若无其事的直播中,被媒体称为“李某奕”的甘肃高中女生坐在高空中,用手机浏览完这个麻木的世界对自己最后的围观后,纵身一跳,结束了本该属于自己最美的花季时光。 事实上,类似这样生命的尾声并不是个案。在中国人的网络世界里,它已经成为麻木的网民津津乐道的新闻。2014年,四川泸州的19岁男孩曾鹏宇在微博上直播了自己的自杀过程。与李某奕一样,网络围观者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嘲讽着这些本来就有抑郁症的受害者。“你怎么还不死呀”“你必须死”“你赔我流量”这样毫无人性的话从一群群得了围观疾病的中国人的手机中发送出去。 而这一次,李某奕坐在丽晶百货8楼的窗台外,又一次成为人们围观的对象。比起曾鹏宇,她大概要更加的心如死灰。此前高中班主任的猥亵让她的青春抹上了灰色,就在生命的最后之际,她看到的同样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善美,而是那被网络和现实同时放大了一万倍的人性的丑陋和恶。 女高中生跳楼之死,像一个媒介隐喻,现实的李某奕与虚拟的李某奕同在于现场。她在跳楼的那一刻还不忘带着自己的手机,因为这大概是她对这世界可能存留的美好的最后的想象。她像和她这么大年纪的女孩一样,轻描淡写的发出了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轻轻的我走了,就像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切都结束了”,配图是一个美丽自信的少女的四张自拍。她就这样拿着自己的手机坐在高楼上。她在被别人直播。 看直播的人在看她,她也在看直播的人。她看到网民们的挖苦讽刺,看到麻木的中国人在微博上评论:“快跳么,看完你跳楼,我还要去接娃娃”——不知道你的娃娃很多年后在翻出这位父亲或母亲的言论时作何感想?“热门你上定了,消防也救不了你。我说的”这些麻木到残忍的网民一边像看世界杯一样作着点评,一遍还在舔着人血馒头进行着互动:“哈哈,谁都救不了”“对的”……在屏幕这头的我看完这些评论,甚至怀疑是不是魔鬼扮成人形侵入了我们的网络。哪有一个被称作“人”的生物,可以如此冷血残酷? 现实世界中,楼下那些最有可能给女孩最后精神支持的人们,同样像恶魔附体一般的叫嚣着,“快跳吧”“你总是不想跳啊”“在那犹豫什么?丢不丢人?快跳啊!”这些围观的人群中,可能也有她的同学,不知道那位班主任是否在现场呢?我们无从而知,但按照常识,他应该也在屏幕的那头默默围观。他是紧张还是忏悔? 围观中国,这并不是一个时髦话题。鲁迅先生早就已经看透了中国人的人性。这人性的丑陋经历这么多年,不但没有消失,似乎还在变本加厉。当年,他们围观日本兵枪杀自己的同胞,后来,他们围观一次次集体事件中麻木的亲朋好友。现在,终于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不但围观,还让这围观变成了“乐趣”。我不知道这些围观者,是不是一边抱着西瓜,吃着血红的瓜瓤,一边拿着手机,眼瞅着方寸的屏幕,津津乐道的在那个所谓的虚拟世界点赞评论呢? 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多么形象的隐喻。 “你坐在高楼上看直播,看直播的人在楼下看你”。我为李某奕惋惜,她死得毫无尊严。在最后一刻,她成为流量、庸众的消费品。她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一个媒介隐喻,拷问着现场的人性。 然而,她失败了。人性如此可怜,现场唯一的救世主只有那位20岁刚结婚的消防员。 在最后一刻,她微笑着对消防员说:“哥,谢谢你,我走了。” 这是向消防员哥哥的告别,也是向网络和现场丑陋的人性说再见。 围观的世界,代表着一种平庸之恶。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一般的媒介世界中,我们围观他人的过程,其实也是围观自我。在这里,主体的肉身看不见摸不着,它是冷冰冰的符号。人性也因此而隐蔽。 中国人习惯了熟人社会,在网络创造的陌生人世界中,曾经你所熟悉的那些人也只成为一个个符号。李某奕是谁?她是一位19岁的花季少女,她有可能就是你身边的同学,或者你的女儿,或者你的朋友。而你却感受不到。你以为她在表演,而这用生命的表演,能唤醒你的人性吗? 围观的群众,救救自己。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笪曦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