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引领 担当有为 ——曹雪涛寄语南开博士毕业生知中国服务中国爱中华复兴中华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乔仁铭 郝静秋 马超 摄影 任永华)“步入新时代,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接续‘爱中华,复兴中华’的使命担当,感悟好、传承好、弘扬好百年南开的新时代精神内涵,自觉担负起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时代重任,这是历史赋予你们这代人的神圣使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南开学脉与“公能”精神的代际传承。”在6月28日举行的南开大学2018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的毕业寄语真挚热诚、催人奋进,现场毕业生和前来观礼的亲属无数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曹雪涛说,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同学们将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学科发展的领头雁、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将肩负起更为艰巨而崇高的使命与责任。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起始十年,是一个青年学者学术生命的“黄金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永葆创新激情、掌握创新本领、集聚创新力量,坚定自信地去追逐和实现心中的梦想。 曹雪涛围绕“创新”谈了三点感悟,与在座博士毕业生共勉。 攻坚克难,坚守创新报国之志 曹雪涛说,建校近百年来,南开学子始终不忘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初心,不断成长为各学科各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老校长杨石先在科研实践中总结出“发展学术,繁荣经济”的思想主张,坚持以科研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首倡有机农药化学的研究;同时,他坚持教研相长,成功创办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专业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使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前瞻性地通过科教融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化学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进步,从民生保障到国家安全,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悬而未决的科技难题却成为制约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只有不断攻坚克难,下力气解决掉这些“卡脖子”的问题,才能构筑起我国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希望大家牢记初心、积极进取,努力突破‘小我’束缚,树立‘大我’境界,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作出新时代南开人的实质性贡献!”曹雪涛说。 慎思明辨,锤炼创新发展之能 曹雪涛认为,所谓创新发展,就是要突出科学思想的原创性、思维行动的敏锐性、创意目标的实践性,就是要强调独立思考不跟风、敢于质疑不盲从、淡泊笃定不浮躁、务实进取不空谈。博士就读期间,学校和导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相结合,不断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建立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了自主发展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曹雪涛勉励在座博士毕业生,在未来的日子里传承“自力更生”的科学精神,坚持走“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必争之地,以及学科前沿与新兴领域的必为之地,积极融汇国际同类创新知识体系,立足中国大地,完成创新性引领性的自主研发成果。 “希望你们身体力行地弘扬南开‘日新月异’的创新文化,不管从事何种工作、身居何种职位,都能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终身创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并在国际科技创新舞台上打造影响非凡的南开学派!” 崇尚科学,永存创新探索之心 “古今中外,创新之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曹雪涛语重心长地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研体量虽不断增长,但“人多而不优、量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诞生自我国本土并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独创性技术体系仍有待增强,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从多方面加以解决,而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一大批立足本土又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学者乃至一流学者去耕耘、去开拓、去实现。 曹雪涛认为,所谓“优秀学者”,就是那些“比聪明的人勤奋,比勤奋的人多些思考”的学有所成者;所谓“一流学者”,就是那些学有大成、在某个领域或针对某一难题“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其成果能推动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学者。“南开人做到优秀还不够,还要追求卓越、争当一流。”曹雪涛说,从“优秀”到“一流”的跨越,体现创新之心与科学之魂的融合,依靠创新之能与卓越行动的贯通。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学术发展的脉络,都更需要提出属于中国的原创理论并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曹雪涛说,“我乐见在推动科技创新伟大实践中有新时代南开人的作为,希望你们始终以一流学者的标准要求自己,精选优选重大性根本性问题,找准攻关突破的方向,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以南开人的方式引领科技创新潮流,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曹雪涛最后勉励全体博士毕业生:“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护南开、襄助南开、光大南开,用代表南开、属于中国、引领世界的创新之作向新百年献礼,向新时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