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落网电信诈骗犯揭露行骗秘诀 华侨华人要警惕中国侨网6月30日电( 韩辉)“这里是中领馆”“您有一个包裹需要领取”“移民局要求资料核对”……近几年,类似电信诈骗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都已不陌生,手段也层出不穷。现在每分每秒生活在海外的同胞都有可能接到诈骗团伙的电话,他们伪装成中国驻外使领馆,冒充国内公检法机关办案人员,甚至慈善机构,引导你一步一步走进诈骗深渊。美国南加州多名华人接到冒充中领馆的诈骗电话。(图片来源:美国中文网)诈骗方式花样百出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钱从媒体诸多曝光的诈骗案例来看,无论骗徒是以何种理由行骗,最终都会走向转账、汇款、交保证金或者罚款等形式来套取受骗者的钱财。在菲律宾,诈骗分子假冒使领馆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联系受害人,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或贩毒、走私、诈骗等罪行,已被通缉并限制出境,银行资产已被冻结,进而以配合国内公检法机关调查为由,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际上由骗子控制的所谓“安全账户”。伪造的国内公检法的机关公文。(图片来源:美国侨报网 由剑桥警方提供)以免费假期、奖品奖金为由进行诈骗是电话诈骗的万年老梗,偏偏又百试不爽。这类诈骗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大的群体。骗子通常会说,领取奖品要先提供信用卡等信息,或要先支付一小笔金额以领取奖品。甚至还有冒充电信公司说要修建基站,要给你补偿金,然后向你核对个人资料等重要信息。近期,在日本还出现了非法投资、非法代购类诈骗案件。诈骗团伙利用人的贪财、侥幸心理,以“掌握内部消息”、“认识XX老板”等为诱饵,以集资、投资、赌马、赌球、博彩等名义骗取钱财后立即失联,导致被害人血本无归。“换汇诈骗”是留学生群体里常见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冒充留学生,通过通过社交媒体散布以高于银行汇率兑换外币消息,诱骗留学生换钱。更严重的是,犯罪分子利用留学生银行账户“洗黑钱”,将留学生带进电信诈骗的一环,不但难以追回自己转给诈骗分子的钱款,还可能以犯罪团伙的共犯受到所在国法律的处罚。每个诈骗者都是自带“脚本”的“演员”近些年,电信诈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已不陌生,中领馆、警方也一再提醒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受骗上当?骗子怎么这么容易得手?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邱舰在讲座中介绍冒充领馆的电话骗局。(图片来源:美国《侨报》)其实,对于在外国学习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群体,生活圈子相对狭小、同时对个人身份信息又特别敏感,接到这样的电话常常会一下子紧张起来。另一方面,骗子一般都是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行骗常常都有“脚本”,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诈骗圈套。近日,一名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女留学生对媒体讲述了自己的被骗经历:“这有点像‘洗脑’。”“每一次他们让我给钱,都有理由。”骗子们的诈骗手段为何那么极具说服力?在报道中媒体采访了一个落网的电信诈骗人员阿伟(化名)。阿伟向人们揭露了骗局的全部过程,从骗子的角度进行揭露。曾是电信诈骗成员的阿伟吹嘘,自己曾一天就能赚20万澳元。(图片来源:澳大利亚SBS 截图)阿伟说,诈骗人员都接受过心理培训,掌握了许多电话号码和个人信息, 并有相关的行骗“脚本”。阿伟还吹嘘,自己曾经一天就能赚20万澳元。“我们通常会利用人们焦虑、恐惧的心理。我们一直在给他们打电话,不让他们有思考的时间。”诈骗者通常利用受害者“焦虑”和“恐惧”,“不给他们思考时间,让他们越陷越深以至于完全失去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作为曾经的诈骗者,阿伟还劝诫大家“花点时间用冷静的大脑来思考,不要只相信电话里陌生人的话”。时常保持警惕 勿抱侥幸心理电信诈骗如此猖獗,诈骗方式又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万变不离其宗,骗子的最终目的就是骗钱。警方和中国领保官员都表示,防止电信诈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四不:不接、不听、不看,最重要的是不能转账。在所有的诈骗案中,冒充“中国使领馆”诈骗案频率最高。据驻外领事人员介绍,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通过电话或电话录音通知当事人有文件、包裹需要领取;涉及国内的案件需要处理,不会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国外任何一家公检法机关;不会以涉案为由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任何一家银行账户。受害人收到带有自己个人信息的虚假报告。(图片来源:美国侨报网 由剑桥警方提供)个人信息安全尤为重要。不要对他人透露个人生日、护照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切勿提供个人账户供他人使用,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卷入电信诈骗。无论是即将得到的利,还是可能会失去的益, 最后都可能变成犯罪分子诈骗我们的手段。华人华侨、留学生在海外生活不易,勿抱侥幸心理。时常保持警惕,面对问题冷静思考,让骗徒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