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曾经,这是酒泉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面对“垃圾围村”困局,2017年以来,酒泉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而这场“环境革命”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发展的引擎,推动酒泉快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标本兼治,为乡村刷新“颜值”
“环境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革谁的命?怎么革命?
经过分析,酒泉市将整治的矛头指向了村庄院落、城乡接合部、道路沿线、乡村集镇、景(园)区等,首先确定了环境革命的重点区域;紧接着,又把整治对象和内容细分为村庄院落、城乡接合部、道路沿线、乡村集镇等11大类180项具体内容,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针对农村人居分散、污染面源广的问题,酒泉市将农村垃圾、厕所革命、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作为工作重点,累计投入19亿元,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群众住房改善、重点区域垃圾清理等工程,乡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酒泉市确定在20个城郊乡镇、产业重镇和215个基础较好的中心村组率先开展集中整治。一方面,以铁路、高铁、高速、国省道等铁路公路沿途沿线为重点,全面拆除私搭乱建的简易棚舍、广告牌匾、残墙断壁以及废弃温室、厂房、圈舍,彻底清理农户房顶、院内院外、房前屋后柴草、木料等堆积杂物,实施生产和生活区域分离、人畜分离、柴房分离。另一方面,按照最大利用、转运便利的原则,配备保洁员2954名,落实年保洁经费2243万元,积极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网络,有序推进垃圾治理。
污水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将臭水沟变回清水河,酒泉市对境内河道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开展河道清洁行动。同时,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54个,动员灌区群众对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挖乱采、乱倒乱排现象及时举报,发动灌区群众自发清理生活垃圾,让灌区群众亲身参与“河长制”工作,不仅让污水有了去处,而且形成了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
经过整治,房前屋后的陈年垃圾不见了,漂浮在河道中的垃圾不见了,乡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市高标准改造农村住房7918户,整治重点路段1.68万公里,拆除违章建筑8600多处,80%的陈年垃圾得到合理处置,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54个,全市57%的乡镇和73%的村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多方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潜力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以产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为此,酒泉市积极促进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戈壁生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产业相融合,在融合中不断激发着乡村发展潜力。
为促进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酒泉市组织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所对全市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新型业态村进行规划设计和评审,根据不同地域特色,规划建设了20个特色小镇、20个田园综合体、5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了敦煌市阳关镇、月牙泉镇和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村等一批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民俗村落、精品村组、特色街区,提升了一批“农家客栈”“乡村旅馆”“农家乐”,激活了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富民产业。
“秸秆、尾菜、粪便等农牧业废弃物富含有机成分,发酵后生产加工而成的基质,可促进农作物生长。”在肃州区戈壁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酒泉康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海说,公司一年能够回收尾菜、秸秆、粪便等原料15万吨,生产加工无土栽培基质10万立方米、育苗基质2万立方米、有机肥3万吨、生物液态肥1万吨,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在促进环境整治与戈壁生态农业产业的融合中,酒泉市紧盯节水、高效、生态、品牌发展方向,建成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39个,与北京和成都合作供应蔬菜,推进戈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戈壁雪润”品牌,走出了一条戈壁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这东西支起来就是挣钱的‘机器’,别看不哼不哈,实惠着呢。”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新堡村11组9号村民包建红指着自家屋顶上一排锃亮的多晶硅太阳能板自豪地说,这些发电板每天发电量在15千瓦时左右。
而在一年多以前,包建红家的屋顶上却是另外一番杂乱不堪的景象,堆满了秸秆、木头等杂物。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启动以来,新堡村投资70余万元建设秸秆堆场、打碾场12处,垃圾场8个,解除了农民没有地方堆放杂物的后顾之忧。而腾出来的屋顶空间,则用于架设太阳能光伏板。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并网发电后户均年发电1600小时,户均每年收入3000元以上,收益期20年。
在促进环境整治与精准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酒泉市落实帮扶资金4.2亿元,实施乡村道路建设、改良土地、渠道衬砌、危房改造、生态建设等互助资金项目342个,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充分利用清理后的房顶院落和闲滩空地,推动光伏发电、设施农业、农业扶贫融合发展,打造了瓜州县、玉门市、金塔县等一批移民乡村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点,贫困村集体经济光伏发电站项目基本实现全覆盖,每村每年可实现收入5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入30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贫困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构建机制,文明乡风助力振兴
环境整治不能“一阵风”。为此,酒泉市把重点放在抓源治本上,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发展。
通过建立日常管护保洁机制和设施经费人员保障机制,酒泉市把环境卫生评比制度和重点区域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到实处,推动了农村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分批次累计投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经费1.1亿元,为全市农村新增垃圾清运收集处理设施2.1万台(件),落实保洁人员2828名,新建城乡垃圾填埋点532多处,使垃圾清运车、垃圾斗、垃圾箱等环卫设备得以延伸到乡村组居民点,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乡镇49个,实现无害化处理的村321个。
好机制不仅解除了农村环境的“后顾之忧”,还为培育文明乡风埋下了伏笔。
肃州区在全力改善村容村貌促进环境卫生大提升的同时,在全区72个村建设了一大批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文化墙。这些“会说话的墙”生动展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优秀传统文化,让群众随时受到良好的美德教育。
玉门市把环境整治与农村文化建设、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在各乡镇(村)建成“乡村舞台”59个,图书馆、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等公共文化场馆与设施全年免费对外开放,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惠民服务的温暖;而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则为农户传授了高品质葡萄、食用瓜种植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各类农业科技,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在敦煌市,浓厚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陶冶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民间文化团队不断“扩容”,民间文化志愿者用快板、小品、戏曲等方式,编创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寓教于乐,展示了新农村的巨变和甜美新生活,逐渐形成了黄渠镇的篮球赛事、肃州镇的敦煌曲子戏演唱、月牙泉镇的书法绘画等“一乡一品”文化专业乡镇。
一番“环境革命”,群众的生活环境美了起来,“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方式也更加积极健康向上。依靠环境整治这个“支点”,酒泉市撬动了广大农村的各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