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放鱼养水 养护生态” 全国放鱼日430万尾鱼虾畅游滨海 大众网6月6日讯(记者 于明效 代传仁 实习记者 刘晓雨 赵文婷 岳小伟)6月6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山东省2018年全国放鱼日·海洋宣传日暨“放鱼养水,养护生态”党员志愿者主题活动·碧水责任百万网友公益大行动启动仪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助推海洋强省建设,以实际行动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进渤海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公众关爱海洋,保护水生态环境意识。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周杰华、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姜清春、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何长青、潍坊市政协副主席刘秀平、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刘杰、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赵森、潍坊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汝孝、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杜长明、潍坊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杨毅鹏、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承源等领导出席活动。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海洋与渔业系统的党员志愿者,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志愿者和网友代表,潍坊市社会各界代表共200多人参加活动。 海洋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当前,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与共同行动。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要始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举措,也是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根本要求和基础保障。增殖水生生物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2005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8亿元,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560亿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增殖水生生物,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重要举措。今年山东省继续深化“海上粮仓”建设,深入组织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程,计划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2亿元,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49亿单位,必将有力地推进山东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改善。 6月6日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放鱼日”,全国渔区同步开展了以“增殖水生生物,共建美丽中国”为主题的放鱼日活动。山东除主会场潍坊滨海区外,烟台、威海、东营、滨州、日照、泰安、枣庄、德州等地,均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增殖放流活动。作为渔区党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的指导下,“放鱼养水,养护生态”党员志愿者主题活动月同时启动,就是要号召广大党员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深度参与全省放鱼养水宣传活动,策划了“碧水责任”百万网友公益大行动,号召社会各界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放鱼养水”活动,必将有力推动形成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氛围。 本次活动潍坊滨海区、昌邑、寿光三个放流点放流褐牙鲆、许氏平鮋、半滑舌鳎、黑鲷、中国对虾等5个物种共计430万尾,将对恢复当地渔业资源,养护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潍坊市仅滨海区即有510平方公里的海域,盛产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500多种海产品,渤海梭子蟹、大虾、海肠、牡蛎、蛤类等闻名遐迩。近年来,滨海区坚持生态用海,通过保护海洋环境、增殖放流、创新渔业生产模式等,有效保护了莱州湾渔业资源,为海洋生物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滨海区已建设多处人工渔礁,莱州湾单环刺螠近江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为国家级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老河口白蛤蜊、老河口牡蛎、莱州湾沙蚕、大家洼盐田卤虫、大家洼鳎米鱼等5种海产品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