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顶天立地”的研究——专访2018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吕坚 中新社香港6月8日电 题:做“顶天立地”的研究——专访2018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吕坚 中新社记者 阮晓 “我们要做的是‘顶天立地’的研究,‘顶天’,是指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立地’,是让这些基础研究很快应用,接地气。”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讲座教授、2018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吕坚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工作。 于是,让飞机减重,让汽车更安全,让5G信号穿透手机外壳,让手术中植入的骨板、骨钉自然降解,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课题,在吕坚这里都有了交集——将材料发挥到极致。 以团队最近研发新的电动车吸能盒技术为例,吕坚解释,目前市场上一般电动车的吸能盒,均使用超高强度的钢作为材料,发生激烈碰撞时,极速的减速度将对驾驶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然而,“用纳米材料发展的新技术,既减重,吸能更多,减速度也更小。” 去年5月,吕坚的研究成果——全球首创、强度最高的“双相超纳镁合金”材料相关论文在《自然》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这也是中国结构材料领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首篇封面文章。 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早前成功发现制造超纳材料的新方法,不仅弥补了目前材料应用领域内金属玻璃变形能力差、钛合金抗磨损性能低、镁合金强度低降解快等缺陷,还将材料的整体范围大大拓展。 “以前大部分材料是金属材料或非金材料,而超纳材料让我们在金属材料和非金材料中得到无数种组合,从而带来更多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也为制备性能各异的超纳材料打开新的大门。”吕坚说。 今时今日的成果源于多年积累,为打开这扇“新大门”,吕坚其实已在材料科学领域内深耕逾30年。他在表面纳米化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及前景贡献,令他获得2018年中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的“新三届”学生,吕坚回忆起年少读书时光,仍感慨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当时特殊的学习环境。 “同学们都来自全国各行各业,有的当兵,有的做记者,有的可能本来读文,后又考去学理,但有一点一样,那就是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对来之不易学习机会的珍惜。” 2018年的全国高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这扇很多莘莘学子视为“人生转折点”的大门,吕坚则认为,做学术应该是终生学习的过程。 “做研究是一个马拉松,考大学只是一个短跑,短跑冠军最后不一定能在马拉松中跑在最前面,关键是看你进了大学之后怎样做。” 他以自己从事的材料科学领域为例解释,包括钢、铁等在内的很多材料几千年前就存在,如何在“废铜烂铁”的基础上做出“黄金白银”,用不一样的冶炼方式、技术发展让它们焕发新生,值得穷尽整个学术生涯去追求探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