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而文明兴。河流是水生态文明的重要要素,湘江流淌的碧水清波,蕴藏着莲城市民对美丽湘潭的良好夙愿。湘潭勇于当担,敢于作为,以河长制带动河长治,在全省开先河探索“五长”治河,筑牢“一江两水”生态屏障,为湘潭人民守护一江碧水。经过全市上下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湘江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五长”治河,筑牢“一江两水”生态屏障
7月2日,民间河长廖智恒举报文星堤闸口出现一头死猪及大量漂浮物,湖南永昌水上服务综合公司立即安排人员打捞处理。
7月4日,民间河长兰亚子、吴正举报河东污水处理厂排口附近有许多垃圾。第二天,五里堆河长办组织专人对辖区内河段统一清理。
7月7日,民间河长吕先文发现涟水犁头村河段有人进行电打鱼,举报给雨湖区渔政站。
……
据湘潭民间河长办公室初步统计,7月2日至8日,民间河长们上传了456条巡查日记,反映问题均迅速得到有效处理。
民间河长是湘潭市河长的耳目喉舌,也是湘潭市在全省首创的全民治水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民间河长天天在各自维护范围内巡河,发现大小问题,通过湘潭河长制微信巡查平台上报,河段所属区域河长办将采取措施解决到位。
自2017年以来,湘潭市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由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任政委,市委副书记、市长谈文胜任总河长。市县级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督察制度、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配套出台,重点瞄准水资源保护、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及执法监管,以河长制带动河长治。
湘潭率先把全市222条河流、381座水库、493条渠道、6个湖泊、13万余口山塘都纳入河长制管理,既保护好河流“主动脉”,也保护好“毛细血管”。河有“长”,库、渠、湖、塘也有人“撑腰”,河长、湖长、水库长、渠长、塘长等“五长”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全市共明确河长8447名,湖长、塘长5174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长治水责任链基本形成。
2018年下半年,湘潭市将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基础工作,查漏补缺、确保辖区内所有河流、水库、湖泊、山塘、渠道水系治理全覆盖;加快推进“一河一策”编制进度,切实落实各级河长巡河制度化,积极推进“典型县”“样板河(湖)段”创建,打造河长制特色亮点,实现“一乡一亮点”;加快推进年度重点任务。各县(市)区、园区河长办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持续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
三个“三年之约”,全面护卫母亲河
为了一江碧水绕莲城,湘潭在“保证水量、优化水质、改善生态、畅通航道”这个湘江保护与治理总目标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湘江治理“一号工程”,定下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的美丽之约,制定出“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并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角度,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将各项工作干在了实处。
抓工业水污染防治。湘潭市加大工业水污染治理力度,“十二五”以来,湘潭市累计用于水污染防治的专项资金达3.2955亿元,重点实施了锰矿地区重金属污染水体处理工程、原湖南铁合金厂周边铬污染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及安全饮水工程、水府庙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重点项目,治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严格加强涉水项目环保审批,开展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业集聚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近年来,湘潭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了河东第二污水处理厂、九华污水处理厂、鹤岭污水处理厂等,重点乡镇也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深入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十二五”以来,湘潭市累计关停淘汰退出涉重金属企业94家,发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企业债券18亿元。大力推进竹埠港、锰矿、湖铁及周边地区、南天农药厂及周边等污染场地的综合治理和修复,特别是作为省政府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的七大重点区域之一的竹埠港化工区,率先在全省湘江流域七大治理片区中实现污染企业整体关停,雨污水和废水经过治理后成为全国化工治理唯一实现全面达标直排的区域,并实现了园区内28家化工企业全面拆除,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示范工程已完成80%。
与此同时,湘潭市全面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各县(市)区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划定工作,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小区)基本退出。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控,加强港口码头和水上加油站的监管,加强船舶水污染防治,加强运输油类或有毒货物水污染防控,持续开展湘江河道综合治理,自2014年4月起,湘江湘潭城区段水域正式全面禁止采砂、吸砂和淘金,湘江、涟水河道内及两岸采砂全部取缔到位,并全面清理了砂场及设施设备。
湘潭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第三个“三年之约”如期而至时,湘江干流、涟水、涓水及水府庙库区水质达到总体优良,湘江干流稳定在Ⅲ类标准以内,涟水、涓水流域及水府庙库区稳定在Ⅱ类标准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