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田野里播种希望——吉林省粮食局扶贫调研侧记 5月,吉林大地生机盎然。延边州龙井市的农民正忙着春播。一望无垠的大田里,几台农机轰轰作响。 听说省粮食局的20多名干部要进村调研,德新乡兴隆村的村民争着打扫房间报名接待。 兴隆村位于龙井市东部,劳动力流失严重,经济发展落后,是省粮食局包保的贫困村。 2016年,省粮食局首次与兴隆村对接时,该村贫困户110户,贫困人数206人。 这一年的春天,虽然乍暖还寒,但兴隆村的村民们已经感知到春天所带来的希望和暖意。 经过长时间调研,省粮食局决定在当地建粮库,该粮库每年产生的30%的利润用于兴隆村的建设及扶贫兜底。同时,省粮食局鼓励、扶持当地农民根据当地情况发展优势产业,并通过促进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了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责任人制度。 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村“两委”班子加第一书记指导村民成立家庭农场、养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村民们干劲儿十足。 2017年的春天,对于兴隆村来说,更加温暖和明媚。 这一年的春耕比往年更热闹,村里共成立了32个家庭农场,两个专业农场,7个养殖专业户,全村的黄牛有80多头,羊有2000多只,农民耕地的黄牛也换成了农机。 2017年11月27日,延边州扶贫办印发《关于贫困村退出情况的报告》,明确兴隆村符合退出贫困村标准。 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兴隆村从此挺直了腰杆子。 虽然兴隆村已经摘帽脱贫,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依然滞后,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需要加快。脱贫决不能脱钩! 2018年,省粮食局决定深入村舍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下一步帮扶计划。调研分为两期,每期分三组,由局长带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4天,调研后三组成员从不同视角写调研报告。 农民王海山是第一批实现脱贫的。听说省粮食局要来,他第一个报名要求干部到自家吃住。 5月8日下午,王海山负责接待的第一组调研人员如期而至。他把大伙儿安顿到东屋后,赶紧嘱咐老伴儿:“我去后山把两头牛牵回来,那一小块地,等客人走了再种也误不了。你赶紧给客人倒点儿水喝。” 王海山刚走出庭院,省粮食局的人也放好行李跟了来,和他一起牵牛,一群人边牵牛边拉着家常。 农村发展是复杂的,农民的需求更呈现出多元化。王海山从过去的苦日子讲到现在的幸福生活,讲到自己对未来的期许,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农村的早晨来的格外早,4点多钟,农民已经开着拖拉机上山喷药了。得知王海山后山有半亩黄豆没种,又进不去农机设备,省粮食局调研人员要求帮助王海山种地。王海山一时执拗不过,只好带着他们下地了。 一路上,王海山忍不住讲起了村子里的变化: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边种了花,修了边沟,村部也焕然一新,村部门前的文化广场每晚都有跳舞的村民,村子里原来的几个泥草房也翻盖成亮堂的砖瓦房。 扶犁、施肥、播种……后山上,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9点多钟,太阳升高,整个村子沉浸在温暖当中。 82岁的聂双搀扶着老伴儿从家里走出来。省粮食局的另一个调研组组织了医生刚刚为老人们进行了义诊,又给聂双的老伴儿开了日常吃的药。聂双说,以前最怕有点毛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去年,粮库给村里20多万元的分红,村里给老人们办理了包括医保在内的各种保险,还分了现金,这可解决了大问题。 义诊、联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村子里一下热闹起来,几十年不唱歌的老大娘又唱起了歌,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 晚风起时,成群的牛羊从山上被赶往庭院。养殖户老李笑得合不拢嘴。家里又有两头小牛犊落地了,一头就值2000元。老李夫妻二人养了30多头牛,每年保守收入七八万元。老李说,他有个新想法,想办一个牧业小区,既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又改善了自己的居住环境。 转眼,4天过去了。第一批调研人员要离开了。临别前夜,李大娘坐在厨房洗了半宿的鹅蛋。第二天一早,调研人员离开了村子,除了那筐鹅蛋,还有连日来的伙食和住宿费也一同留在她的窗台上。 “等到2019年的春天,家里的牛争取再多上一倍,村子里建好了牧业小区,牛都集中到小区里饲养,日子更红火,环境也会更好……”李大娘坐在屋子里畅想,一缕阳光,从窗子斜射进来,刚好照在她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