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山西 » 朔州 » 正文

钟情“花灯”一辈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0  浏览次数:330
核心提示:原标题:钟情“花灯”一辈子 刘娟丽 “为了唱戏,我放弃了很多外出工作的机会。”阳光明媚初夏午后,八旬老人廖由生叹了
原标题:钟情“花灯”一辈子

刘娟丽

“为了唱戏,我放弃了很多外出工作的机会。”阳光明媚初夏午后,八旬老人廖由生叹了一口气,笑着对记者说。钟情“花灯”一辈子,直到2010年,老人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嘉禾花灯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后,每年才有了几千元的补助。国家能补助他这样的艺人,老人觉得很知足。

廖由生1937年出生于嘉禾县坦坪乡石富冲村,他上面本有8个哥哥姐姐,在旧社会都先后夭折了。“我九兄弟姊妹只剩下我一个,父母快50岁才生下我,他们怕我再有个三长两短,因此给我取名‘牛生’,希望我像牛犊子那么强健。”1949年廖牛生高小毕业,只读了一年初中就休学了。“因为我父母舍不得我,不希望我去外面读书,而且那时我就想去学戏。1950年我开始学祁剧,学了一年多后就改学花灯了。开始从宁远请来一位师父教,学了两三个月,又去县里、地区参加培训。我的师父比较多,主要有胡土仙等前辈老艺人,反正我到处去请教,加上我打心里喜欢,经常自学,学得很快。”

在那个文化生活单调、娱乐节目奇缺的年代,嘉禾花灯戏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欢乐,广受欢迎。但那时的民间艺人生活在底层,收入有限,并不是一项受人追捧的好职业。因此,牛生的父母总劝他要找一份稳定工作。1953年,16岁的牛生招工到嘉禾广发信用社当会计,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由生”,“我嫌原来那个名字不好”。可他只工作了两年就又回来唱戏了,理由是上班唱戏不自由。他回家乡后,先后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长、会计。“1953年,我本来有去郴州师范读书的机会,后来单位上也想派我去湖南会计函授学校学习,我都没去。花灯戏让我不能离开。”老人说。

“嘉禾花灯”是嘉禾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是湘南五大剧种(湘昆、湘剧、祁剧、花鼓戏、花灯戏)之一,历史悠久,剧目、曲目丰富。它源自民间歌舞,至清代形成完整的民间戏曲艺术。传统花灯戏有剧本130多个,曲目200余首。“那时花灯很流行,到处请我们去演戏,包括去临武、蓝山演。方圆十多公里内的人都认识我,很多人看到我就模仿我的样子唱戏,喊我‘刘海’,因为我多次扮演《刘海砍樵》中的刘海,这个名字现在还有人在叫呢!”老人笑道,“我不仅演小生,各种角色都会演,而且从演员到导演、乐师、编排都会。那时我们的戏班子有常在人员十六七个,不仅在县里演,地区、省里的大剧院我都上过台。我们到省里会演,在湖南大剧院,我们表演的《刘海砍樵》《打鸟》《毛师傅打铁》还获了奖呢!”

老人最擅长的乐器就是打鼓、敲梆子,在嘉禾一带无人能比。“有熟悉的村民听出是我的鼓声,就马上放很长的鞭炮来欢迎我。”说着,老人拿出了鼓和梆子,表演给我们看。“咚咚”的鼓响起,让人感觉老人就像一位将军,在指挥着自己的军队。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廖由生年纪渐大,逐渐退出了舞台,主要从事后台乐队工作和教授学徒。1989年,他被湖南省曲艺家协会评为“优秀民间艺人”。

老人现在的小戏班子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啊!”老人说着,还慢慢爬到楼上,拿了几套老戏服下来。“这么好的戏服,很多年都没人穿了,多可惜!”老人一件件展示给我们看,并先后穿上两件小生的戏服,看着老人挥舞长袖的样子,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出精彩的花灯戏正在上演……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