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位农民发明家受益“上合朋友圈” 产品推广到了印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3日讯(记者刘成 通讯员刘伟)喜欢钻研,爱搞发明,这样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在山东省胶州市,就有两位农民发明家,不仅研制出了行业领先的专用机械,同时还将这些产品远销到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发明成果”为媒介,他俩都有了自己的“上合朋友圈”。 “里奇,这个机器已经建造完成,准备下个周发往你们工厂。”在胶州市胶莱镇工业园里,青岛璐璐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敏正在陪着印度客商里奇·科菲对即将交付的机器进行验收。 里奇·科菲的企业在印度,他从四年前就已和李志敏合作,所选购的这台机器是李志敏刚刚研发制造的最新一代辣椒去把机。 “去年我们在这订购了20台机器,今年我们要再采购30台。”里奇告诉记者,原来要15个人才能处理完成的辣椒,现在通过这个机器,只要5个人就可以,效率大大提高,人力成本也得到了节约。“产品很好,我们很喜欢,谢谢你们,谢谢中国。”里奇对产品赞不绝口。 虽说如今是农业机械市场上的“明星”,但是谈起这个产品当年的问世之路,却是一波三折。李志敏所在的胶莱镇是远近闻名的辣椒小镇,每年辣椒收购季,家家户户起早贪黑都忙个不停,为了合乎出口要求,每个辣椒把都需要摘掉。 “当时没有机械,只能靠指甲掐,常常一天下来,手是又疼又辣,苦不堪言。”李志敏说,当时自己也做辣椒加工,到了旺季同行们都在抢工人,成本高不说,效率也上不去,所以当时就在想,能不能做一种可以代替人工的机器。 2009年,李志敏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发明之旅。在他的设想里,这样的一个机械研制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一旦干起来,他才发现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蹿了出来。 “最难的点是没有参照物。然后每个辣椒品种不同,它的数据就不同。再一个就是没有资金支持。”面对难题,李志敏并没有退缩,缺少资金,他就把房子抵押了去贷款,技术不过关,他就一遍一遍反复去试,去改。 2014年,李志敏的第一台辣椒去把机正式研制成功了,但是当满心欢喜的他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却遭到了冷遇。结合市场上反馈回来的各种意见,他又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进一步对设备进行提升改造。 “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辣椒尖一点都没损伤,剪得非常好,达到出口标准。”李志敏说,这一次成功问世的辣椒去把机,以及之后不断推出的装包机、除草机等,让自己摘得了8个国家专利,还让这些产品走出国门,成为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市场新宠。 上合组织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也让位于胶莱的另一位农民发明家吴洪珠受益。距离李志敏的工厂5分钟车程,吴洪珠的马铃薯播种机、杀秧机和收获机同样受到俄罗斯、印度等上合国家客商青睐。而他和上合国家朋友们的结缘始于2012年。 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洪珠介绍说,在莫斯科的一个农业展会上,俄罗斯一个副总统也参加了,对咱的设备非常感兴趣,有几个代理商抱着试试的态度采购了几台,没想到在当地试用以后,效果出奇的好,所以第二年、第三年就迅速打开了市场。 此后,印度、哈萨克斯坦以及尼泊尔等国,也陆续成为了洪珠机械的新市场。为了更好植根当地,吴洪珠还针对不同市场的需要,推出了定制化的产品。 “各个国家种植土豆的农艺要求、品种行距、配套的动力、农场的大小等都有所不同,要根据地区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机型。”吴洪珠说,如今公司每年出口4000多台各类马铃薯处理机械,出口额5000多万元,其中,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占到了贸易额的绝对大头。 “我相信,上合峰会之后,这个势头会更好。”吴洪珠表示,下一步,要继续结合客户的需求,研制更多的新型农机,并逐步加大在这些国家的推广力度,为这些国家的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