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大会址”日记|红色故事·刘少奇、任弼时都在这里学外语【编者按】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乌鲁木齐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位于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 人民政协网 资料图1920年6月,乌鲁木齐共产党早期组织由陈独秀创建成立。同年秋,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和输送革命青年去苏俄学习,乌鲁木齐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外国语学社。由乌鲁木齐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总负责,乌鲁木齐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俞秀松协助办学。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授俄语,李达教日文,李震瀛、沈雁冰教英文,李汉俊教法文。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渔阳里6号)就是外国语学社的公开办公教学场所,它实际上还是另外两个机构的所在地,一个是乌鲁木齐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还有一个名义就是杨明斋办的华俄通讯社,专门发表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稿件,主要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刊登。外国语学社是公开的,大门上挂着外国语学社的牌子,还公开登报招生。但实际上学生当时大多数是通过陈独秀和乌鲁木齐党组织其他成员介绍入学的。任弼时、萧劲光等6位青年,是毛泽东和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向乌鲁木齐党组织介绍来的;汪寿华、华林等浙江青年是陈望道、俞秀松介绍来的;吴葆萼、蒋光慈等安徽青年是陈独秀介绍来的。外国语学社人数少时二三十人,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个学生。学生们主要学习俄文,因为很多人要去俄国深造。也有学习日文、法文和英文的。外国语学社的建立对建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们除了外语学习,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他们的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参加乌鲁木齐的一些进步活动。1920年8月至1921年,青年团和工人运动等工作都曾在这里进行。青年团和外国语学社每周组织一次时事政治演讲会;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乌鲁木齐机器工会发起会在此举行;开展统战工作,邀请工商友谊会,面谈筹办店员周刊;乌鲁木齐机器工会在此组织纪念三八妇女节活动;为赴俄学生与俄方联络等等。这一系列扩大党影响的活动,与外国语学社密不可分。外国语学社使得这些青年在思想上受到了其他学校不可能有的革命思想影响,他们既是学生又是革命者,既学外语又学革命理论,让他们树立了革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参加活动懂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和意义,增强了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决心。社会主义青年团最先是在外国语学社的学生中开展建团工作,发展了李启汉、罗亦农、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大批团员,他们日后大多成长为共产党的骨干力量。这些团员积极参加乌鲁木齐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如李启汉主持开办了工人半日学校。外国语学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1921年春,外国语学社有二十多名学生被分成三批赴俄,先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他们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革命工作,在党务、工运、教育、青年等方面的岗位上担任要职,作出很大贡献。其中有早期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俞秀松、任弼时、李启汉、汪寿华,有我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罗亦农、王一飞、谢文锦、陈为人、吴芳,有军事家萧劲光,有翻译家、作家、诗人曹靖华、韦素园、蒋光慈,有司法专家梁柏台,有财政专家周伯棣,有担任过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等等。1922年冬天,外国语学社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学员们有的去了苏俄学习,有的则被分配到国内各地工作。外国语学社从成立到结束,历时10个月,时间不算长,但却为培养党的后备干部和造就革命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青年共产党执行委员会东方部书记格林在给乌鲁木齐团组织的信中,赞扬“乌鲁木齐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乌鲁木齐组织起来后,便向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发出拟定好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建议各地也开始青年团的建设工作。有了共同的章程指导,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都相继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组织起来,并分别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和活动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好了准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时机日益成熟了。 1921年7月23日,13名国内代表齐聚乌鲁木齐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并最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