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江苏 » 南京 » 正文

诗词游丨楚之西塞忆烽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6  浏览次数:88
核心提示:原标题:诗词游丨楚之西塞忆烽火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原标题:诗词游丨楚之西塞忆烽火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00多年前,当20多岁的青年李白第一次离开四川外出游历,走水路经岷江、入长江,经过三峡荆门、虎牙之间,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景象,万丈豪情便在这首诗作中喷涌而出。图:从江面上远眺荆门虎牙以及中间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十二背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的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意思是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长江出三峡后,经过荆门山和虎牙山形成的天然门阙,汇入江汉平原,便形成如此景致。乘船出葛洲坝船闸,顺流而下10公里处,长江南岸峭壁林立,峥嵘突兀,绵延十余公里,这便是唐诗中多次提到的荆门山(系)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站在三峡西头的夔州白帝城东望,思绪已随着沿途的群山万壑,飞到了三峡东口外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这里是为了汉匈和平而远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就在今天宜昌兴山县南郊的香溪河畔。唐朝杨炯、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宋朝欧阳修、苏轼、寇准、范成大、司马光……众多文人墨客途径此地。历史上这里频繁的战事和险峻的风景,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吟咏题材。顺着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往下游行去,依次出现十二座山峰,这便是民间俗称的荆门“十二碚”,又名十二背。根据清代所修《东湖县志》的记载,十二背分别为观音背,偃月背,将军背,乌石背,丞相背,天鹅背等,由其形貌而得名。其中第十二背上有一天然巨石,形如弯月,向前十一背盖去,构成一座天然拱桥,人称“仙人桥”。远远望去,第十一背与第十二背矗立两侧,“仙人桥”横于其上,其状如门,故名荆门山,是古人乘舟进出三峡的重要地标。《东湖县志》载:“荆门山在乌石铺,县南五十里,与虎牙袤迤相对,上合下空,有若门然。一名仙人桥,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而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写出了此地的地势险要。 古战场“扼巴蜀咽喉,为荆楚门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地势,荆门山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如今站在船头,遥望南北隔江对峙的荆门虎牙二山,仿佛仍能听见当年战场厮杀的喧嚣。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伐楚、火烧夷陵,还焚毁了楚国宗庙。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松滋渡望硖中》一诗:“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即是指此事。这也是宜昌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一次战争。自先秦至清,这里先后发生了白起烧夷陵、东汉公孙述架浮桥、三国猇亭之战、西晋伐吴破西塞、隋朝杨素破陈军、唐军夜袭虎牙山、清军大胜吴三桂等多次大型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国时期吴蜀猇亭之战。公元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吴国派陆逊率军应战,双方相拒于夷陵地区。后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刘备败退白帝城,不久去世。此战正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据考证,猇亭之战的发生地就在今天的猇亭虎牙山。图:猇亭古战场。如今,山上建有猇亭古战场风景区。景区内林木青翠,藤蔓盘罗,仿汉古建筑鳞次栉比。虎牙滩江边的绝壁上,有一条1500余米古纤道,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峭壁之间。这条纤道最早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后历经多次续修。同治年间,为保障川盐入鄂征收厘金以充军资,朝廷重修纤路。在虎牙山西段山麓,至今还立有同治十二年治理虎牙滩重修纤路纪事碑。走在栈道上,追忆往昔,感受长江的恢弘波澜。古纤道尽头处有“屯兵洞”,传说为历代战争屯兵所用。洞口如门型,高约3米。洞向下弯曲延伸,越往里走越窄,渐渐听到流水声。洞中钟乳丛生,洞洞相连,是隐兵屯粮的天然处所。跨江桥站在虎牙山上眺望江面,只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江面一派繁华景象。隔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对面荆门群山若隐若现,难辨形貌。作为交通咽喉、战略要地的三峡,在荆门虎牙之间,流经的长江干流相对较狭窄,古代不少王朝在此处修建关城,搭设浮索桥,作为御敌工事。公元33年,割据称帝的公孙述为阻止刘秀汉军入川,曾派遣田戎等人于荆门与虎牙之间架起浮桥,并在山上安营扎寨。这是有史可考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两年后,刘秀部将岑彭领兵六万攻荆门,率舟师直冲浮桥,因风纵火,桥楼崩坏,最终打败公孙述,斩其将任满等人。为张扬功德,岑彭在荆门山建起楚塞楼,楼为三层六角,上书楹联“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历代战火中,原楼早已损毁不见。今天在虎牙山头,有一座近年重建的楚塞楼,从中依稀可见当年名楼的风采。图:虎牙山上重建的楚塞楼。公元272年,为了抵御晋师东下,吴国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并在荆门、夷道等地用千寻铁链横锁江面,成为“铁索桥”。西晋将领王濬率领数十艘大筏冲走铁锥,并用火炬烧融铁链,攻克荆门、夷道二城,然后顺江东下,直取建邺。唐代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便是指此事。世事变迁,如今江面上早已不见浮桥、铁锁桥的踪迹。在公孙述搭浮桥近2000年后,北踞虎牙平台,南依荆门山麓,一座大桥横空出世,江关从此真正畅通。这便是全长1188米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这是首座完全由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监理的特大跨径悬索桥。大桥两端,两座朱红色的桥塔高耸入云,悬起80对吊索,如龙爪攥玉,稳如泰山。夜色中,大桥华灯鲜亮,灿若虹霞。桥下的江面也被灯光映照得格外璀璨动人。也许,李白所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神奇画面,也不过如此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范昊天 图/文) 责编:宗哲、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