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码外交|我国欢迎外宾仪式的那些变化,你知道吗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我国国事访问欢迎仪式出现了诸多变化。所谓国事访问,就是国家元首应他国元首邀请进行的访问,接待规格最高。
“外交无小事”,礼宾接待工作在细节之中折射国家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项工作因时而异,一直处在发展演变中——
从前,欢迎仪式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鸣放礼炮、军乐团奏两国国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检阅分列式……关注时政新闻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举行的欢迎仪式不陌生。
不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欢迎仪式不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而是在机场、车站。
1961年6月13日, 首都人民在机场迎接来访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新华社记者张彬摄
1980年9月,欢迎仪式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冬季或遇到雨雪大风天气,则在人民大会堂室内举行。
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心脏、我国的政治活动中心,在这里举行欢迎仪式,更加体现仪式的隆重和庄严感。同时,也节省了不少人力和时间。
人人人从从从众众众……欢迎群众曾从机场排到长安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出于当时所处特殊国际环境的需要,对建交国派来的使节或来访国宾,我们均予以高规格、热情、周到的接待。
举个例子,1956年国庆前夕,印尼总统苏加诺来访抵达北京西郊机场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120多人前往机场迎接,机场组织群众一万多人欢迎。苏加诺总统乘敞篷汽车从机场驶到中南海新华门,长达20公里的道路两旁,有数十万群众夹道欢迎。
1956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应邀来中国访问,他乘坐汽车进入阜成门时,受到北京市人民的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杜修贤摄
1972年12月,中央对组织群众欢迎外宾进行了改革:规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组织3000至4000名群众去机场欢迎,在天安门广场组织4万至5万人夹道欢迎,规模比以前大幅减少。如果外宾来访恰好在寒冷的冬天,就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随后几年,我方组织群众夹道欢迎的情况越来越少。1978年9月起,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4位交警组成我国第一支摩托车护卫队
摩托车护卫是多数国家给予到访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政要的一种高级礼遇,也是一项严格安全保卫措施。
1954年6月,中央决定在迎送外国元首仪式中增设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当时,这项特殊的任务落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肩上。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大队挑选4名交通民警组成了我国第一支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队。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1954年10月,为访华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行开道护卫。
看看老照片,感受下护卫队的风采:
1965年7月1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国会访华友好代表团来华进行友好访问。丁峻摄
1984年,摩托车护卫任务移交武警北京总队。
摩托车护卫曾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中。2014年10月21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国宾车队中再次出现了摩托车护卫队。
2014年10月21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14年10月24日,摩托车护卫国宾车队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外事活动。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铿锵玫瑰”绽放在三军仪仗队
我国三军仪仗队组建60多年来,队员清一色是男性士兵。2014年,仪仗队出现了女兵的身影。
2014年5月12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来访,三军仪仗队队伍中英姿飒爽的13名女兵正式亮相。
2014年5月12日,我军首批三军女子仪仗兵亮相外交礼仪,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首批选拔的30位“铿锵玫瑰”,身高都在1.73米以上,八成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近年来,中国女军人在作战、训练及各项任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且逐步走向国际交流的舞台。增加女仪仗兵顺应时代潮流,可以更好地展现女兵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全面彰显国威与军威。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