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金 » 山东 » 东营 » 正文

【环视听】带你看看今天的人民日报之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15  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原标题:【环视听】带你看看今天的人民日报之三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办公区域。“两微两端”的编辑团队在这里进行24小时的新闻发
原标题:【环视听】带你看看今天的人民日报之三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办公区域。“两微两端”的编辑团队在这里进行24小时的新闻发布。新媒体中心,从“雨夜微博”走到“军装照”“对大多数公众号来说,阅读量‘10万+’是要努力拼搏甚至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可‘人民日报’公众号几乎篇篇阅读量都‘10万+’。”“我们微信运营室的同事们现在的目标,是另一个‘10万+’——点赞量达到‘10万+’。去年以来,阅读、点赞均超‘10万+’的微信稿件已经出现了多篇。”这个对话发生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楼14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余荣华向“环视听”记者介绍人民日报“两微两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英文客户端)的情况。和报社许多采编部门同事的手机通常调成振动不同,他的手机铃声不停响起,微信、来电、后台留言。他快速地拿起,快速地敲字,快速地放下。远远超出通行标准的点赞“10万+”目标、微信关注量超过1800万、开设在新浪的法人微博粉丝近60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超过2.4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展示了一个中央级媒体的体量与能量。这些不可思议的庞大数字背后,是另一个很小的数字——不到80人的新媒体中心团队,其中既包括“两微两端”的编辑人员,也包括跨平台的综合协调、统筹策划、推广合作、视觉设计团队。随着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的上线,新媒体中心实现了24小时在线的新闻编辑发布。人民日报新媒体给外界的印象,除了“两微两端”的巨大粉丝量、影响力,还有在不同时间节点和新闻事件中推出的众多新媒体爆款产品。余荣华说,他所在的统筹策划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打通中心内外乃至报社内外,围绕新闻点征集创意,然后组成项目组,推动实施。201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零点发布了一条带视频的内容。文字是:“#汶川大地震10年#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十年了,你好吗?”视频是歌曲《生生不息》的MV,演唱者成龙,作曲者舒楠,作词者王平久。而上一次把这3个人联系起来的,正是10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那首《生死不离》。10年续曲,续的何止是歌,还有汶川10年的新生和深沉的民族情感。这条微博当日转发量达1700多万次,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次。先行的是创意。“10年前的‘5?12’和10年后的‘5?12’,人们悲恸的感情一直在,但又绝不止于此。所以我们想到做这么一首歌,一样的人作词、谱曲和演唱,象征着新生。”确定创意后,新媒体中心迅速行动起来,联系原来的词曲作者和成龙。成龙正在乌鲁木齐拍戏,于是他们在乌鲁木齐找了一个录音棚。5月2日,成龙录完了歌,距离“5?12”10周年纪念日只有10天时间。负责视频的团队迅速前往汶川,拍下震区新貌的镜头,后方同步开始进行MV的剪辑工作。创意和高效,使得新媒体中心能在多个重大时间节点推出自己的产品。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前夕推出的“军装照”互动H5,堪称经典之作。“军装照”H5的创意提前近一个月成形实施。2017年7月29日晚,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了这款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网友上传一张自己的头像,就能自由穿越于南昌起义、红军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战争、1950年到1955年、1955年到1965年、1999年到2007年等不同时期,“穿上”各个时期的军装,一圆军装梦。7月30日24时,PV(页面浏览量)达到6000万次;7月31日17时,PV达到2亿次;8月1日13时,PV突破5亿次;8月2日17时,PV突破8.2亿次;8月18日,PV突破10亿次……直到今年春天,余荣华登陆“军装照”的后台时,发现每天还有数以千计的浏览量。这成了一款既爆发又持久的产品。在新媒体业界,一款H5产品的PV超过500万次,就能称作爆款,而10亿,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破天荒的纪录。“由于浏览量远超预期,甚至出现了117万人在同一分钟提交生成军装照请求的瞬间峰值,所以当时各种出状况,服务器停了好几次。那几天,我们和技术支持团队像救火队员,直到过了8月1日24点,知道最高峰已经过去了,才松了一口气。那时候才开始激动。”真正的成就感不在于惊人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产品,和人民日报的定位、价值观是相符的。为了做‘军装照’的H5,我们通过报社的军事记者约请军事专家,为制作团队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军服演变历史。所以这些照片里,不仅有情感的共鸣,还有知识的传递。”“军装照”的成功,让有关“新媒体国家队入场,改写格局”的讨论再次热闹起来。这样的讨论,从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那条“早产”的“雨夜微博”就开始了。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逢史上罕见的暴雨。22日4时58分,人民日报发布了第一条微博:“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这比原定的微博开通时间提前了两天。当时还是人民日报北京分社记者的余荣华,参与了这一天的报道。22日深夜2点,他结束前一天采访刚要休息,突然接到了时任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的电话:“小余,人民日报的微博要上线了,现在需要一线新闻,请你马上去现场看看。”现场在哪里呢?余荣华想了想,市防汛办肯定还在盯着雨情变化。他直奔市防汛办,并陆续发回报道。7月26日9时07分,人民日报发出了另一条微博,是来自评论部撰写的人民时评,直言“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呼吁及时发布伤亡数据,挤压不实传言空间。仅11个小时后,余荣华在北京市发布会现场传回了第一批公布的61名遇难人员名单。微博编辑甚至来不及做修饰,只把传回的excel表做了截图和拼接,为此还在微博中道歉,“图片拼接相对粗糙,请大家谅解”。今天回头看,“雨夜微博”开启了人民日报新媒体事业的发展之路。这一路,人员渐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但有一点从未变过,那就是传递人们心中的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新媒体中心已经开始讨论接下来一个月的产品创意了:“六一”儿童节可以做什么?人民日报70周年可以做什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可以做什么?还有网友热情高涨的世界杯呢,做点什么?这些议题也是党报评论君、“岛叔”“岛妹”们正在思考的。这些党报的新青年,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站立在融媒体的潮头浪尖,以爱国、理性和真诚引航舆论。他们的才华和付出让人们相信,在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个现场、每一个焦点、每一个浪潮,人民日报都能够发出最强音。(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视听工作室 许陈静 郑心仪 ) 责编:杨知然、
 
 
[ 大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大金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